近日,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發布《關于開展2025年度智能工廠梯度培育行動的通知》(工信廳聯通裝函〔2025〕251號),對擬入選的2025年度卓越級智能工廠項目名單進行公示。其中,“耀華(秦皇島)玻璃有限公司-平臺驅動的浮法玻璃智能工廠”;“河南省中聯玻璃有限責任公司-精益高效的第二代浮法玻璃智能工”入選。
今天,讓我們一同走進耀華秦皇島高新技術產業園,探訪這座“未來工廠”,感受智能制造與綠色生產協同發展的新面貌。
踏入生產車間,一套基于CNN算法的AI視覺檢測系統正在對玻璃原片進行高速掃描。細小至0.1mm的氣泡、劃痕等缺陷無所遁形,系統識別準確率超過95%,并自動生成質量報告,實時聯動優化切割系統動態調整切割路徑,降低廢品率,有效提升優質品產出。
坐在寬敞明亮的大數據智慧指揮中心,巨幅電子屏上實時呈現各類關鍵生產數據。950噸/日及600噸/日
浮法玻璃生產線、各類輔助設施全部接入這一“智能大腦”,實現跨工序、跨崗位、跨廠區的集中控制與統一調度。
通過部署超過1000個工業
傳感器,耀華秦皇島公司構建起從原料配料、熔化成型、退火切割到成品倉儲的全流程數據采集網絡。依托TrendDB實時數據庫與凱盛AGM工業互聯網平臺,每日超過500MB的生產數據實時上傳至建材云,經過清洗、建模與智能分析,持續反饋至工藝優化、質量提升與故障預測,形成管理閉環。
耀華集團數字化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道:數據已成為新的“原料”。通過系統整合,我們實現了從單點控制到全域協同的跨越,調度響應速度提升十倍以上,真正做到了“一屏觀全局、一網管全廠。”
不僅如此,設備健康管理系統通過機器學習算法,對振動、溫度、壓力等多維數據進行分析,可提前72小時精準預警潛在故障,每年節約維護成本200萬元以上。依托以資產編碼為核心的設備全生命周期電子檔案,耀華真正實現了從“定期維修”到“預測性維護”的跨越,設備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7%以上。
“智能工廠不是新技術的簡單堆砌,而是通過工業互聯網與大數據分析,重構生產流程、優化資源配置、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。”數字化辦公室負責人補充道。
綠色低碳是智能工廠的另一重要維度。通過能源數據三級監測平臺,耀華實時采集水、電、氣消耗數據,結合大數據建模快速定位能耗異常,年節約能源成本500萬元。單位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0.18%,碳排放量降低10.18%,水資源重復利用率達100%,一般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升至100%。
環保在線監測系統對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排放指標進行實時監控,依托智能算法實現預警與自動調控,全面達到國家環保A級績效標準。
目前,該項目已形成多項可復制推廣的智能制造成果,包括關鍵裝備、軟件系統及行業標準。由耀華牽頭制定的《玻璃生產智能工廠標準》(Q/TKSKJ001.1—2025s)已正式發布,為行業提供了規范化建設范本。
已在耀華工作二十年的老職工感慨:“從前流水線靠人,如今靠數據;智能工廠讓老師傅的經驗沉淀為系統知識,也讓年輕人更快成長。”
在耀華秦皇島的車間里,玻璃依舊晶瑩,但制造它的不再僅僅是火焰和機器,更是數據、算法與人的智慧。